总有人问我类似的问题:
我很喜欢挑剔别人,明明自己不如别人,却经常用别人的缺点来安慰自己,过一段时间发现别人进步很大又开始懊恼自己,因此不再和朋友联络,自己也没有任何成长,时间长了就开始自卑,也不敢进行人际交往了,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心理状态?
今天我想来谈谈挑剔的心理。
为何会挑剔别人
挑剔既是心理动作也是一个行为动作。当一个人喜欢挑剔别人的时候,是带着审判眼光的,他觉得身边的人这不好,那不好。表面看来,挑剔者居于高位,但实际上挑剔者是想把别人从高位上拉下来与自己平行,这样他才能与别人平等对话。如果一个人经常用别人的缺点来安慰自己,安慰的也许是受伤的、受挫的、自卑的自己。
知道自己“明明不如别人”,就是嘴里不肯承认罢了。承认别人的好,似乎就像是在承认自己的不好。为了否认别人的好,而让自己感觉好受点,所以必须挑剔别人,如此才能掩饰因为看到别人的好而产生的心理痛苦。这种状态就如掩耳盗铃,实属自欺欺人。但我们不愿看见别人的好,别人就不好了吗?挑剔别人的不好,我们就真的好了吗?答案自然是否定的。
挑剔与自卑有关
挑剔的原因正是因为心中的自卑。善于挑剔别人的人,并不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,而是轻易能看到别人的优点,所以用挑剔来防御“别人的优点”对自己自尊心的戳伤。他们不相信自己是好的,他们的心被无数次的戳伤了,表面上看是他们在挑剔别人,但实际的动作却可能是他们看到了别人的好,然后对着自己一遍遍的说“你很糟糕”。有意思的是,人们对“糟糕”的感觉是会发泄的,当一个人没办法承受糟糕的自己的时候,就会寻找一个替罪羊。这时可能会抓住朋友、孩子或者伴侣,对他们说:“看看你干的好事,你简直太糟糕了”。
你越用力的发泄,就越证明你在和糟糕的自己互博。挑剔就是用来发泄“糟糕”的和“不好”感觉的一种动作。而且,挑剔别人的人,往往也在挑剔自己。对别人的挑剔是为了缓解自我挑剔带来的自卑感和痛苦。举个例子:假如你明明已经2米高,但你还是自我挑剔,这会在心理感觉上削弱你的高度,让你觉得自己比别人“矮了”半截,于是你就会去削弱别人,挑剔正是你削弱别人的武器。这会让在你感觉上会好受一点:“哈哈,你看,这个人还不如我呢,原来我没那么差呀。”
可是当你挑剔别人的时候,你生命的中心就从自己转向了别人。你会花大量的精力去找这个人、那个人哪里不好。无论挑剔别人还是挑剔自己,都会消耗你的心力,让你慢慢了远离了人际关系。因为有人际交互的地方,你的自我挑剔-自卑-挑剔别人的习性就会按捺不住地活跃起来。你旺盛的生命力,就都花在了这些地方。最后的结果,可能是一段时间之后,那个被你挑剔的人在成长,而你却还是老样子。
你才知道原来的得意是自我欺骗,这时候,觉得自己糟糕的感觉比刚开始还要凶猛,让你更自卑了,为了掩饰自卑,你再次进入到关系中进行新一轮的挑剔,如此循环往复,好似一场不眠不休的战争,杀友八百,自损一千。最终消耗的不只是关系,还包括你自己。
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循环模式呢?
停止喂养“挑剔”,看见真实的自己
在你的内在模式里,有一个强有力的挑剔者,你给了他特别大的权力,去决策你是一个怎样的人。所以重要的是,你要停止对他的喂养。去撕掉你给自己或者他人贴过的标签,看到真实的自己和关系中的人。比如,你认为自己胆小、懦弱、自卑、笨,你认为朋友小气、自大、虚伪、冷漠。把这些你给自己和他人的标签统统撕掉,然后学着客观的描述自己和认知他人。举个例子:你认为自己笨,肯定有依据。可能是自己不会做某一件事情,或者做得比别人慢。不要在粗犷给自己贴笨的标签,而是去描述一个客观的现实:我现在还不会做某事、我需要花2天才能把一个事情做好。你认为别人小气,依据是你向朋友借钱他没有借给你。小气是标签,没借给你钱才是现实。当你可以不再随意贴标签,可以客观描述现实的时候,就不会再为“挑剔者”喂养力量。你会看到更加全面、真实的自己。这个真实的自己没那么好,也没那么坏,不比别人好,也不比别人差。去看见真实的自己吧,只有你愿意看见真实的自己的时候,你才能去看到那些对你而言至关重要的人。
挑剔的眼光是尖锐的,而看见的光却是温暖的。因为看见,所以慈悲。
文章来源:壹心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