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
心理知识

心理知识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心理知识 >> 正文

学会独处可以增强心理能量

发布日期:2013-11-04    点击:

生活在e时代的人类,选择时间自我独处,对身体而言是一种奢侈,而对心灵而言则是一种福音,更确切的说,超越并享受孤独需要仰仗心理的能量。

人是群居动物,缺乏交流,会造成个体价值感的缺失;而过度的交流(既不能独处),又会使人丧失自我,形成人际间的缠绕。保持开放的心态可以吸收宇宙万物诸多的能量;而独处静思则可以使我们有机会接触真正的自我。交流是能量的流动与释放;独处是能量的积蓄与储备,两者缺一不可,共同建构着人类的认同——他人的认同及自我的认同。

独处,看似是自己和“自己”的互动,其实,是自己和“他人” 的互动。(只不过这个“他人”是自己早年内化了的“客体”的影子或意象,这影响着个体对自我的认同)。一个不能独处的人怎么能和别人和睦相处呢?又怎么能够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呢?又怎么能够充当来访者的镜子和容器呢?

有些人不能独处(哪怕是短暂的独处),与其说他(她)喜欢身居闹市,毋宁说他(她)充满了面对内在自我的恐惧。他(她)过度的依赖别人来镜映自己的价值感,似乎自我的全部价值唯有在动态的人群中才可彰显。由于缺乏自我认同,急需外界的欣赏和肯定,和外部交流并得到认可的愿望过于强烈,其结果是患得患失,负累其间。

独处是为了面对真实的自我,对大众而言可以作为一门选修课,而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无疑是一门必修课。身为心理咨询师,更需要具备超乎常人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量——即寻求并调动内在深层的自愈的力量(放空),这是依靠他人的认同而无法达到的。对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越深(即自我认同越好),就越可以更好的帮助来访者。

独处意味着相对性的镜映的缺失,从体验独处到 →享受独处,意味着自己内在的强大,意味着自我价值感的提升,内在自我接纳的力量逐步的替代外部的镜映和支撑。即使面前的镜子(指外界的人或环境)有失公允,甚至不够清澈,也能照得见自己真实的部分,并分清哪些是自己固有的?哪些是镜子本身自带的?

其实,人类所有的追求都是为了满足其内心的期待,和外在互动的终极意义就是寻求心灵的自由。所有的互动都是一个“由外映转向内修”的过程,外映是手段,而内在的和谐才是人类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。没有内在自省的修炼的过程,孤独就谈不上是享受,而会成为自闭者疗伤的理由和借口。当我们守住孤独,会蓦然发现——有一个“完整的自我”的存在,这个蓄满能量的“完整的自我”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会行走的更加的从容和无畏。

叔本华把人比作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。至于痛或不痛的感受,与环境的喧嚣和静谧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,而与个体的思想——即内在的真我息息相关。纷繁世界里的一抹幽静不在别处,它隐匿于心,无需外求。

享受孤独

孤独是一种内心的体验,是思想者灵魂的寂寥。

在享受孤独者的眼里,精神世界原本就没有孤独。

享受孤独者,心灵似冬雪般的洁白和清澈;

享受孤独者,精神像中秋的石榴一样丰盈和饱满。

孤独是享受自由的成本;孤独是掠取深刻的资本;

孤独是无需分享的美丽;孤独是幽雅静谧的后花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