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面对“心理咨询”的新观念
说到心理咨询,想起两个真实的故事。
1岁的美国女孩安娜和她爸爸来北京度假,当爸爸向她介绍我“阿姨是心理咨询师”时,安娜没有表示出任何奇怪的反应。她极自然地联想到她的问题:“爸爸,你也该给我找心理咨询师了,我需要在上中学以前做一个关于性格与能力的测试,我要知道我是不是个演讲的天才(安娜正接受演讲培训)?”因为爸爸跟她说过,就是因为咨询师做了这个测试后,他才坚定地选择了做理论研究的教授,而不是做个工程师,“心理咨询师测试的结果说爸爸动手能力差。”
安娜对心理咨询的反应好像是“下周我要去看牙医”一样的平常。
一天,有个14岁女孩的母亲找到我,对女儿的现状极为担心,也内疚。除了理解,我也很为难,因为心理咨询的要义,是助人自助,只能帮助那些主动寻求帮助、主动要求改变的人,不可以强迫他人前来接受咨询。我对那个悲伤的母亲说:“可不可以建议她来做咨询呢?”母亲激动地说:“我对女儿说过,可她说‘我还没成神经病!’不愿来。”
两个女孩,两种对待心理咨询的观念;两种观念导引下的生命质量又会有多大的不同?有时候,仅仅是思想上的那么一闪念,会产生出千差万别的人生。
而道理并不复杂:我们的心灵,亦如我们的身体,它不可能永远一尘不染,有时候,它会累,会迷惑,会叫痛,这时候,它呼喊它的主人:重视它的需要,找一个心灵医生,对它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,然后,焕然一新。
而心理咨询最基本的着眼点:是面对健康人群中有心灵困惑的人。真正神经上有问题的人,不是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,那是医院里精神科医生的职责。
有趣的是:那些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常常会说:我觉得我的心理有点问题;而那些真正的精神科病人常常会坚持说:“我没病,我什么问题都没有”。确实,能客观地觉察到自己的身心状况的人,当然才算是健康的人。
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,在中国确实是个新兴的领域,据有关统计;在美国,平均一千人中有一个人看过心理咨询师,家长遇到子女成长中的问题,第一个想到求助的人是孩子的心理咨询师,因为这个方式,可以避免他们盲目探索,这是通达并解决问题的捷径;而中国,两万人中有一个寻求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,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,有了心理困惑,大家投亲问友远兜远转,有限的咨询师力量也并不能有效利用。
毕竟是有了这个新领域,观念的更新和改变便成为必然。
同学们,作为吸纳新知最敏锐的你们,在这种更迭新旧观念的整个社会的马拉松中,我们当仁不让应该是领跑者,是新观念的验证者,推广者,而不能是旧观念的维护者。
身心和谐,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元素之一。同学们,再面对心理咨询,希望新观念带动的新行动是:你来,你带动大家都来。